新闻动态

当前位置:首页 > 医院动态 > 新闻动态

吸血蜱虫又开始活跃了!身上冒出“小黑点”千万别大意!

时间:2019.05.21来源/作者:

天气渐渐炎热

很多人都喜欢去树木、草丛较多的

阴凉处躲避太阳

但在外游玩或者进行农耕时要特别注意

警惕一种可能致病甚至危及生命的

蜱虫!



  5月至今,安吉三院皮肤科就已经收治了十余例“蜱虫叮咬”患者。据了解,患者们被叮咬部位主要在脚趾间、小腿上、耳根后、阴囊或者外阴部,除了在草丛中玩耍被叮咬外,更多的是上山干活一不小心成为蜱虫“攻击”的对象。




一早睡醒发现腿上有黑点

医生竟拔出一只蜱虫!


  5月16日上午,王先生找到三院皮肤科副主任医师周斌,焦急地说道,“早上醒来,发现小腿上突然长了一个‘黑痣’,网上查了下感觉是被蜱虫叮咬了。麻烦帮我看下!”

  据王先生说,前一天,他上竹林里“掰笋”,回家后也没什么感觉,第二天早上起床后,发现小腿上有个粗糙的点,定睛一看还是黑色的,并且有一点点隐隐作痛。感觉不对劲后,马上百度了下,发现很有可能是被蜱虫叮咬了,就立马来到医院就诊。


  周斌医生仔细检查后,判断“小黑点”的确是一只蜱虫。所幸被叮咬时间不长,随即他马上用镊子等将蜱虫取出。



  近日,还有一位妈妈带着3岁小男孩来三院皮肤科就诊,妈妈说,孩子阴囊上有一个肿块,已经半年了,一直都没有好。经过周斌医生检查发现,也是被蜱虫叮咬,并且形成大包块。由于被叮咬时间过长,目前,小男孩先接受保守治疗,擦涂药膏,并观察包块变化。等包块小下去后,或将进行手术治疗。


小小蜱虫究竟是什么?

咬一口真的会致命吗?

  蜱虫体内有一种可怕的病毒,叫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(也称新型布尼亚病毒),这种病毒可以通过蜱虫叮咬而传播给人,引起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。据了解,蜱虫叮咬的发病季节绝大多数在5-11月,5-7月为主要高峰期,9月份为次高峰期,不同地区可略有差异。


  被蜱虫叮咬后,人最短在2-3天后发病,也有会在1个月左右起病,通常1-2周左右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一旦起病,最典型的病程可分为发热期、多器官功能衰竭期、恢复期三个主要的过程。蜱虫在身上粘附时间越长,获得感染性疾病的风险就越大。


  大多数人会表现为急性发热,体温一般在38.0℃以上,伴有畏寒、食欲不振、乏力、肌肉酸痛,早期以恶心、呕吐、腹痛、腹泻等消化道症状为主,部分患者有出血倾向,表现为皮肤淤点淤斑、牙龈出血、球结膜出血,少数患者病情危重,可出现意识障碍、肺出血、脑出血、消化道出血等,可因休克、呼吸衰竭、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。重症患者多合并神经、精神症状,预后较差。


高发季如何预防蜱虫咬伤?

  首先,应尽量避免在蜱类主要栖息地如草地、树林等环境中长时间坐卧。如需进入此类地区,应注意做好个人防护,提倡穿长袖衣服;不要穿凉鞋;扎紧裤腿或把裤腿塞进袜子及鞋子里;穿浅色衣服可便于查找有无蜱虫爬上;针织衣物表面尽量光滑,这样蜱虫不易粘附;每天的旅游活动结束后,旅游者还要仔细检查身体和衣物,看是否有蜱虫叮入或爬上,发现蜱虫后立即清除。必须在野外作业或露营时,衣服和帐篷等露营装备可用杀虫剂浸泡,如氯菊酯、含DEET的驱避剂等。


  值得提醒的是,正常人也可以通过接触患者的血液、体液、分泌物或呕吐物而感染。


蜱虫咬伤后怎么办?

  蜱虫常附着在人体的头皮、腰部、腋窝、腹股沟及脚踝下方等部位,一旦发现有蜱虫已叮咬、钻入皮肤,务必及时就医,由专业医生操作取出蜱虫。蜱虫取出后,再用碘酒或酒精做局部消毒处理,并至少观察身体状况30天,监测是否出现皮疹或者其他症状体征。


  发现蜱虫时,无论是在人体或动物体表,还是游离在墙面、地面,千万不要用手直接接触,甚至挤破,要用镊子或其他工具夹取然后烧死;如不慎皮肤接触蜱虫,尤其是蜱虫挤破后的流出物,要进行消毒。


安吉三院皮肤科咨询电话:0572-5706853